航运投资的风险已经发生改变,如何应对?

2025-09-18

在伦敦举行的“2025信德海事伦敦论坛”上,专题对话四的参会嘉宾聚焦“航运投资与新造船风险管理”进行了深刻且令人启发的讨论。与会嘉宾一致认为,航运业的风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周期性波动,而是呈现出更复杂的格局:地缘政治、环保法规、新燃料技术等正在重新定义风险版图。

 

本场对话由 Maritime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 (MSI)董事总经理 Adam Kent 主持,嘉宾包括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东波、伦敦海事仲裁员协会前主席 Ian Gaunt、法兴银行全球航运负责人 Paul Taylor、Clarkson Research全球总经理Stephen Gordon 以及 HFW合伙人 Vanessa Tattersall。

 

图片

 

| 风险的性质正在改变

 

主持人 Adam Kent 开场指出,航运业一向伴随着风险,但今天的风险与以往有明显不同。“过去,船东或金融机构只需考虑船价和周期,如今必须同时面对燃料、技术和法规的叠加不确定性,新船随时可能沦为搁浅资产。”

 

Paul Taylor 进一步分析,过去五年航运投资的风险显著增加。他强调:“市场目前仍保持盈利,但这种景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缘政治和航道扰动的支撑,而非单纯的基本面。一旦局势变化,风险就会迅速暴露。”

 

| 地缘政治与环保风险成为核心

 

航运业的周期性从未消失,Stephen Gordon 指出:“航运依然是一个高度周期性行业,与30年前并无本质区别。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地缘政治风险更大。从红海航道改道、非洲绕行,到美国关税政策,真正影响市场的往往不是关税数字,而是全球航运格局的突然转变。”

 

他提醒,外部噪音不应掩盖趋势性变化,行业需要看清底层逻辑,而不仅仅盯着新闻头条。

 

嘉宾们普遍认为,技术和环保因素已成为当下最棘手的风险源。

 

燃料选择困境:Paul Taylor 指出,风险不仅在于船舶设计是否先进,更在于未来燃料的可得性和成本。“燃料供应的不确定性比燃料技术本身更可怕。”

 

法规驱动压力:Ian Gaunt 强调,船东必须考虑未来20年的合规性。“今天下单的新船,能否在2035年、2040年甚至2050年依旧符合IMO及地区性减排要求,这是投资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技术可靠性:Gaunt 以三菱重工2010年代的客船项目为例,因新技术整合失败导致巨额亏损,提醒业界新技术虽充满前景,但风险也极高。

 

图片

来源:信德海事

所有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规转载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