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网

资讯

长江海事局关于印发危管防污长效管理机制的通知


各分支海事局: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安全监管和船舶防污染管理工作,局对《长江海事局危管防污长效管理机制(试行)》进行了修订,并经2018年第22次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长江海事局危管防污长效管理机制(试行)》(长海危防〔2016〕157号)同时废止。


                                                 长江海事局

                                                2018年10月24日

                              

                              长江海事局危管防污长效管理机制


    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运用“核管”方法管理载运危险货物船舶,根据相关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辖区实际制定了危管防污长效管理机制,包括一套基础资料数据库和六项制度,即:审批签注制度、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动态监控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联动监管制度、应急管理制度。旨在明确危防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逐步实现危防管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

    一、危防管理“三基”资料数据库

    1、数据库主要内容 

   (1)辖区危险品运输公司、登记危险品船舶、到港载运危险货物船舶及分级、危险品货主单位、危险品码头、水上燃料加注站和流动加油船、船载危险货物申报人员及船载危险货物集装箱装箱检查员等基础资料。 

   (2)辖区污染物接收单位,修造船厂,清洗舱单位,防污染应急设备,防污染应急队伍,防污染应急专家,取水口及敏感资源区等基础资料。 

    2、数据库管理要求 长江海事局负责辖区危防管理“三基”资料数据库的建立和更新工作,制定基础资料数据库标准格式,督促指导分支局建立和更新本辖区数据库工作。

    分支局负责对辖区“三基”资料进行全面收集和梳理,并对数据库内容进行逐项核查,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并报送长江海事局。 

    各级海事管理机构要充分利用数据库的资料,加强危防管理工作。

    二、危防长效管理六项制度

    (一)审批签注制度 1、作业许可 

    (1)船舶载运危险货物进出港口申报审批管理 船舶载运危险货物进出港口,应在进出港口24小时前(不足24小时的,在驶离上一港口前)办理申报,经批准后方可进出港口。定船舶、定航线、定货种的船舶可以办理定期申报手续,定期申报期限不超过30天。 海事处受理船载危险货物进出港申报,应重点从船舶适装、货物适运、港口相关条件等方面进行审核,必要时可登轮现场核查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对符合条件的,予以审批,并录入相关系统。 

    (2)水上过驳作业审批管理 船舶从事散装液体污染危害性货物水上过驳作业或者在港口水域外从事危险货物过驳作业的,应向海事机构提出申请,经审批后方可开展过驳作业。水上燃料加注站接受燃料补给作业应当按照污染危害性货物过驳作业办理相关手续。

    长江海事局负责跨分支局辖区的过驳作业集中审批;分支局负责辖区内过驳作业审批及现场监督管理。 

    2、文书核发签注 长江海事局负责所登记国际航行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其他财务保证证书》的核发,《油污应急计划》(《船上(海洋)污染应急计划》、《船上有毒液体物质污染应急计划》)、《船舶垃圾管理计划》、《程序布置手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管理计划》的签注。 

    分支局负责所登记国内航行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者其他财务保证证书》的核发,以及所登记国内航行海船的《油污应急计划》(《船上(海洋)污染应急计划》、《船上有毒液体物质污染应急计划》)、《船舶垃圾管理计划》、《程序布置手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管理计划》的签注。 

    海事处负责《油类记录簿》、《垃圾记录簿》、《货物记录簿》等防污文书的签注。 

    3、两员管理 长江海事局负责组织辖区内船载危险货物申报员和集装箱装箱现场检查员的资格管理工作。 

    分支局负责辖区内船载危险货物申报员和集装箱装箱现场检查员日常管理,对日常从业情况实施监督抽查,开展记分管理、信息报送等相关工作,建立完善诚信管理制度。 

    (二)分级分类管理制度

    1、载运危险货物船舶分级管理 长江海事局根据近两年度到港载运危险货物船舶的综合安全状况,将辖区营运的载运危险货物船舶分为A、B、C三个安全等级,每年定期发布载运危险货物船舶分级结果并及时进行动态更新。 

    满足以下所有标准的为A级载运危险货物船舶: 

    (1)近两年船舶安检中未滞留且未发生海事违法行为;

    (2)船龄12年及以下;

    (3)近两年未发生水上交通事故或船舶污染事故;

    (4)船舶《安全管理证书》签注期限内审核未发现严重或重大不符合项;

    (5)满足双底双壳要求;

    (6)600总吨以上散装化学品船舶或油化两用船,或1000总吨以上油船,或专用液化气船。 

    满足以下任一标准的为C级载运危险货物船舶:

    (1)近一年船舶安检被滞留的或有严重违法行为受到海事行政处罚的;

    (2)近一年发生负有对等责任及以上的水上交通事故的;

    (3) 船舶《安全管理证书》签注期限内审核存在严重或重大不符合项的;

    (4)船龄26年及以上船舶;

    (5)被上级列入重点跟踪船舶名单的;

   (6)存在其他安全与防污染方面严重问题情形的。

    除A级、C级载运危险货物船舶以外其他船舶为B级船舶。 

    分支局按照船舶分级管理的要求,对辖区到港载运危险货物船舶组织施行差异化现场监管。 

    2、危险货物分类管理 长江海事局根据危险货物的毒害性、污染危害性和安全风险性不同,建立第一、二、三类分类标准,对辖区水上运输及装卸作业的散装危险货物实施分类并适时更新。 

    第一类散装危险货物系指,在运输及装卸作业过程中具有极高安全风险,或具有毒害性、极大污染危害性的货物。 

    第二类散装危险货物系指,在运输及装卸作业过程中具有较高安全风险,或具有易燃易爆、较大污染危害性的货物。 

    第三类散装危险货物系指,在运输及装卸作业过程中具有一般安全风险,或具有一定的污染危害性的货物。 

    对新增散装危险货物应在三个月内明确其类别,在未明确类别之前,按照第二类散装危险货物监管措施实施监管。 分支局按照危险货物分类管理的相关要求,组织对辖区载运散装危险货物的在航船舶,实施差异化的动态监控,对到港船舶实施差异化现场监管。

   (三)动态监控制度

    1、载运危险货物船舶动态监控

    分支局要按照《长江海事局电子巡航工作指导意见(试行)》的要求,充分运用电子巡航平台,实施载运危险货物船舶动态监控。 

    对载运第一类散装危险货物的在航船舶实施全程监控,通过一级水域时实施现场维护; 

    对载运第二类散装危险货物的在航船舶通过一级水域、横驶区、警戒区、限制性桥区以及事故易发的重点浅区、礁石区、弯道等水域实施全程监控,其他水域每2小时监控一次; 

    对载运第三类散装危险货物的在航船舶通过一级水域实施全程监控。 

    海事处根据上级指令,具体负责对载运散装危险货物船舶实施现场维护和通航秩序管理。 

    2、液货船航行管制 分支局应加强对相关液货船航行行为的动态监控,禁止内河单壳化学品船舶(采用2G舱型的III型化学品船除外)和600载重吨以上单壳油船进入长江航行;载运污染危害性严重危险化学品的600总吨以下双壳化学品船及600载重吨以下单壳油船实施夜间航行管制措施。 

    海事处应加强现场检查,严格落实液货船航行管制措施,对违反规定航行的船舶进行查处。

   (四)监督检查制度

    1、危险品船公司监督检查

    分支局按组织对辖区体系内危险品船公司开展安全管理体系审核,按规定核发DOC证书;每年对危险品船公司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至少开展一次监督检查。 

    分支局每年对辖区内非体系危险品船公司开展一次日常监督检查,促进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2、载运危险货物船舶监督检查 分支局组织开展载运危险货物船舶监督检查工作,海事处具体负责实施载运危险货物船舶现场检查工作。 

    对A级船舶以引导和服务为主,减少检查频次,原则上六个月内不重复检查。 

    对C级船舶实施重点监控,强化监督检查及违法惩戒措施,实行到港必查。 

    对载运危险货物的到港船舶,按照要求实施现场检查,检查指标按照上级及长江局要求执行。 

    3、船舶防污染现场监督检查

    各分支局积极参与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和处置联单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配合沿江地方政府建设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督促船舶按规定收集、排放和处理船舶污染物,根据长江局下达的指标,组织开展含油污水、生活污水等执法监测。落实船舶排放控制区政策,监督内河船舶和江海直达船舶使用符合标准的普通柴油,根据长江局下达的指标,组织对到港船舶燃油质量进行抽样检测,积极配合工商、质监等部门强化对水上加油站(点)燃油质量监管,鼓励LNG、岸电等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 

    海事处将船舶载运固体废物检查作为现场巡查工作重要内容,严查船舶水上运输环节非法转移倾倒行为。加强对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的巡查,严禁船舶停靠关停、搬迁码头,严格查处船舶在保护区范围内违法排污、锚泊等行为。通过船舶现场监督检查、船舶安全检查等途径对船舶污染物交付或处置、防污证书文书的配备及记录、防污染设施设备配备与运行、船舶燃油质量、船员对污染应急计划熟悉情况及防污染设备操作情况等实施检查。 

    4、涉污作业现场监督检查 海事处具体负责涉污作业的现场监督检查工作;负责接收水上船舶清舱、洗舱、污染物接收、燃料供受、修造、打捞、拆解、污染清除作业以及利用船舶进行其他水上水下活动作业开始时的船舶作业动态报告,并做好相关记录,必要时进行现场核查。

    5、防污染作业单位监督检查 分支局每年应当对本辖区内的防污染作业单位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周期检查,包括辖区港口、码头、装卸站,从事船舶水上修造、水上拆解、打捞作业活动的单位,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船舶燃料供应作业单位,船舶污染清除单位及从事装载油类、污染危害性货物船舱清洗作业单位等。

    周期检查内容包括:安全营运和防污染管理制度建立运行情况,组织作业人员进行防污染专业培训、应急演练情况,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防污染设备、设施、器材情况,国家规定的防污染技术标准要求符合情况,防污染作业活动相关法定要求和操作规程执行情况。

   (五)联合监管制度

    1、信息共享 长江海事局建立长江载运危险货物船舶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船舶载运危险货物进出港口申报、政策法规、货主选船、监管动态等信息与港航、地方海事等部门的传递和共享,推进源头管理和联动监管。

    2、沟通联系 分支局建立与地方政府定期报告制度,每年对辖区载运危险货物船舶安全监管和船舶污染防治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向地方政府进行报告。

    分支局建立与相关职能部门通报制度,每年不少于1次联系当地环保、安监、交通、港航、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通报辖区危防管理主要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有关建议;针对危防管理的突出问题,与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联合执法。

    分支局每年度组织辖区危险品船公司、涉污作业单位等召开一次联系会议,通报辖区危防监管工作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安全及防污染监管要求,促进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与防污染主体责任。

    分支局应加强与辖区危险品货主单位的联系,按照上级及长江局相关规定,引导货主选择安全状况好、诚信度高的船舶承运货物。

   (六)应急管理制度 长江海事局负责完善辖区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流程;推进辖区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合理布点建设,完善已建设备库运行管理机制,组织危防应急人员专业培训和实操轮训,适时开展较大规模的污染应急演习。

    分支局负责配合地方人民政府制定船舶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推动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专业应急力量与社会应急力量相结合、多部门联动的应急机制;加强已建国家溢油应急设备库(点)管理养护,推动资源和信息共享,实现应急设备资源的区域联动;开展辖区污染事故应急处置专业培训,定期组织辖区污染应急演习。

    分支局负责督促船公司、船舶、港口、码头、装卸站的经营人以及有关作业单位制定防治船舶及其作业活动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的应急预案,配备相应的污染应急设施、设备和器材,定期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

来源:长江海事局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025-85511250 / 85511260 / 85511275

传真:025-85567816

邮箱:896556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