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网

资讯

8分钟!17万吨巨轮解体,瞬间沉没:德比郡号惨案催生全球航运“防台风新规”……


 

图片

 

1980年9月10日,西北太平洋。代号为“兰花”(Orchid)的强台风正在肆虐,一艘悬挂英国国旗、载重17万吨的巨型散货船--德比郡号(MV Derbyshire),在日本以南230海里海域失踪。没有求救信号,没有目击者,仅留下漂浮的油污、破碎的木板和44名船员的名字。

 

“太平洋铁骑士”的诞生

德比郡号建于1976年,由英国斯旺·亨特造船厂建造,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散装货轮之一,全长294米,型宽44米,满载吃水18米。她采用了高强度低合金钢,甲板厚度比常规设计厚15%,货舱密封系统经过高压测试,被设计成能抵御12级风暴。
在服役的四年中,她多次跨越太平洋航行,从未出现重大险情,因此得名“太平洋铁骑士”。

 

驶向风暴之眼

1980年9月8日,德比郡号从加拿大温哥华港装载14.5万吨铁矿石驶向日本名古屋。气象部门已发布台风“兰花”的路径预警——中心风力14级,正好位于预定航线附近。船长戈登·斯图尔特决定稍微北移航线,降低航速,计划在台风外围通过。

9月9日晚,船舶进入台风影响区。最初,海况只是巨浪拍击、风力8级,船员加固了货舱盖,关闭了甲板通风口。一切似乎都按计划进行。23时,无线电报务员发出最后一条信息:“遭遇强风,浪高5米,一切正常。”

消失的巨轮

翌日清晨,台风减弱,救援机抵达现场,却只看到油膜和残骸漂浮。英方搜救持续一周无果,德比郡号被正式宣告沉没,44名船员无人生还。

最初调查将原因归咎于台风强度,但这一说法很快遭质疑:附近多艘船虽受损严重,仍成功发出求救信号,唯独德比郡号无声消失。

 

隐秘的设计缺陷

德比郡号并非孤例。1978年,其姐妹船**达勒姆号(MV Durham)曾在甲板通风口附近出现长裂缝;1979年德文郡号(MV Devonshire)**也发生同类金属疲劳问题。船东仅做简单焊补,未深入调查。

1994年,英国政府重启调查,租用深海探测船“海洋探险者”号(RV Ocean Explorer),利用ROV远程水下机器人在海底2900米处找到了残骸。3D重建显示,首部通风口的螺栓首先断裂,台风巨浪冲破通风口,海水灌入首尖舱,导致船首重量剧增,继而压垮第一货舱舱盖,引发连锁进水。8分钟内,船体在第3货舱位置断裂成两截,瞬间沉没。

螺栓材质存在缺陷,且设计未充分考虑**波浪叠加效应(Wave Superposition)**导致的瞬时冲击力。这是技术自信与维护疏忽的双重失败。

 

从惨案到规则变革

2000年的最终调查报告认定:设计缺陷与维护不当是主因。国际海事组织(IMO)随后推出**《散装货轮安全规则》(Bulk Carrier Safety Code)**,核心内容包括:

  • 所有10万吨以上散货船通风口必须加装防浪罩(Wave Deflector)

  • 舱盖强度需能抵御30米高巨浪冲击。

  • 高风险部位必须使用高韧性合金螺栓,并每5年进行超声波探伤检测。

  • 货舱结构需有冗余支撑,防止局部失效导致整体断裂。

这些新规被业界称为**“德比郡条款(Derbyshire Clause)”**,至今仍是船级社和造船厂的重要设计基准。

 

永远的警示

在英国利物浦的默西河畔,矗立着刻有44个名字的纪念碑,提醒着后人:在海洋面前,技术的傲慢和对细节的忽视,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德比郡号用一次毁灭性的沉没,推动了全球航运安全的升级,让更多船舶在风暴中活下来。

 


名词解释

  1. OBO船(Ore/Bulk/Oil Carrier)
    一种可兼运矿石、散货和原油的多用途船型,德比郡号所属的Bridge Class系列即为OBO船。

  2. 波浪叠加效应(Wave Superposition)
    当两组或多组不同方向、周期的海浪在同一点相遇时,会叠加成远高于平均波高的“巨浪”,对船体结构冲击极大。

  3. 防浪罩(Wave Deflector)
    安装在通风口上的挡板装置,用于在恶劣海况下防止浪水直接冲入舱内。

  4. 超声波探伤检测(Ultrasonic Testing, UT)
    一种无损检测方法,通过高频超声波探测金属内部裂纹或缺陷,广泛用于船体和机械部件检验。

  5. 德比郡条款(Derbyshire Clause)
    IMO在2000年后制定的针对大型散货船结构、材料、检测要求的安全标准,以德比郡号沉没事件命名。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025-85511250 / 85511260 / 85511275

传真:025-85567816

邮箱:896556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