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网

资讯

运价分化加剧:跨太平洋市场的真正信号


九月份的跨太平洋航运市场,出现了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运价分化。尤其是到美国的航线,托运人规模不同,支付的现货运价差距正在拉大,这说明市场正在进入一个“不均衡”的新阶段。

图片

现货运价出现分化

根据咨询公司 Xeneta 的数据,截至 9 月 4 日:

  • 亚洲(以中国为核心的出口市场)至美西:平均现货价 2,010 美元/FEU

  • 亚洲至美东:平均现货价 2,976 美元/FEU

这是自 6 月份持续下跌后,首次在 9 月出现反弹。

图片

但进一步拆分数据,分化趋势非常明显:

  • 中高端市场(大约处于市场第 75 百分位的托运人):美西 2,414 美元/FEU,环比上涨 29.2%;美东 3,398 美元/FEU,环比上涨 15.2%。

  • 中低端市场(大宗托运人):美西 1,650 美元/FEU,仅上涨 2.2%;美东 2,564 美元/FEU,几乎持平。

图片

简单来说,大客户涨幅小,小客户涨幅大。规模越小,谈判力越弱,受到的冲击越直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

跨太平洋运价历来是全球集装箱市场的“定价锚”。当前出现分化,背后原因主要有三点:

  1. 大客户压价
    零售巨头、制造商在长期合约和运力分配上有更强的博弈能力,可以把涨价压力转嫁出去。

  2. 小客户缺乏议价空间
    中小托运人只能在现货市场抢舱,容易被市场波动“收割”。尤其是今年节日前,美国进口需求尚未回暖,小客户处境更加被动。

  3. 市场情绪与不确定性
    部分船公司在旺季前采取控舱措施,推高现货价,结果大客户通过合约回避,而小客户只能硬着头皮买单。

欧洲市场的另一面

对比美国航线,欧洲市场的表现更直接:

亚洲至北欧:现货价环比下降 8.5%,且自 7 月以来持续下跌;

亚洲至地中海:下降 4.2%,但部分地区波动更剧烈,7 月曾经单月下跌 17%。

这说明欧美市场的差异在放大。美国市场有政策和季节性支撑,价格在博弈中分化;而欧洲市场则彻底回归需求不足的现实。

船事探索点评

跨太平洋市场的现货运价分化,不是简单的“有人涨有人跌”,而是行业竞争格局的真实写照。规模化优势正在进一步放大:大客户锁定长期合约,承运人依靠大客户维持现金流;中小客户则被迫在现货市场承担更高成本。

这对中国的出口企业尤其关键。我们作为全球最大货源地,本质上是价格波动的承受者。未来三个月,运价走势将主要取决于美国进口需求和政策变量。如果圣诞前需求无法拉动,而关税壁垒持续增加,那么这种分化将变成“结构性裂缝”——大客户还能苟住,小客户会被逐渐挤出。

换句话说,今天的跨太平洋运价,不仅是一条航线的价格信号,而是整个全球航运格局里,强者愈强、弱者被边缘化的缩影。

来源:船事探索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025-85511250 / 85511260 / 85511275

传真:025-85567816

邮箱:896556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