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网

资讯

分析师:航运业正进入“被动选边”的时代!


2025年的秋天,全球航运业的风向正在悄然改变,并非来自大自然的季风,而是源于地缘政治的强劲逆流。昔日以效率和自由为圭臬的全球化贸易体系,正被一道道无形的政治壁垒切割、重塑。贸易战、区域冲突、单边制裁……这些并非遥远的国际新闻,而是实实在在的运营成本,是船公司董事会会议室里最迫切的议题。

图片

可以说,我们正目睹一场航运“新常态”的降临。在这场变局中,船公司的决策逻辑不再仅仅是供需关系、燃油成本或港口拥堵,更要纳入政治风险的复杂变量。土耳其对以色列船只的港口禁令、美国即将生效的对中国航运企业的惩罚性关税,以及旷日持久的红海危机,这些事件如同一张密不透风的渔网,正将全球航运业困在其间。这不再是简单的商业博弈,而是一场关乎生存与策略的深度调整。

这些看似各自独立的“局部变量”,正共同重塑航运业的底层约束:规则的确定性让位于政策的流动性,航线的最优解被合规的红线包围,运力配置的边界不是航次经济学,而是护照、船旗和对手方的国别画像。

这不是短期噪音,而是框架变化。行业需要正视:航运不再是中立的“通道”,而是一块被政策、关税与制裁牵引的棋盘。棋盘上的最强武器,不再是更大的船或更低的单位成本,而是“船队弹性”——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以最快速度、最低摩擦,把合适的船,放到合适的航线与港口。

图片

美国对中资船司的按箱征收:象征意义大于价格冲击,但会永久抬升合规成本

表面看,每箱最高500美元的附加费,在现阶段部分航线动辄两三千美元的现货运价面前,似乎谈不上“致命”。而且业界判断,这笔“关税式”附加,并不会线性地转化为更高的跨太平洋综合指数。来自物流企业的政府关系负责人就判断,运价的核心驱动仍然是运力、库存、终端需求与港口拥堵,政策性加价更多是扰动与分层,而非总量推升。

但轻视其长期冲击,将是战略性误判。第一,这是一次针对“船队来源”的差异化征收,核算口径不仅看承运人的品牌,还看船队构成与船旗国。这将直接改变“什么船”可以“去哪儿”赚钱的利润函数,引发运力重排;第二,它鼓励“合规套利”——以加速换旗、切割船队、利用第三国中转的方式,尽可能降低被征收比例。短期看,合规路径可解;长期看,合规成本将沉淀为固定开销,体现在法务、风控、船舶管理与长期租船合同的条款价差上;第三,它会催生“干净吨位”的溢价市场:非受限船旗、非敏感股权结构的船舶在出租市场更吃香,同型船舶的租金将出现“地缘价差”。

这意味着,即便总运价不大涨,行业的“摩擦成本”在上行:合同谈判更复杂、合规审查更细致、调度决策更保守,资金与管理资源被迫从“经营”挪向“防护”。

图片

土耳其的选择与东地中海的重构:本土玩家受益,国际网络失衡

土耳其禁止以色列船舶靠港、并限制土耳其船舶赴以色列,叠加对涉军品船舶的管控,等于在东地中海网络上撕开一道口子。对以色列背景的全球承运人而言,即便其在土耳其的直接业务份额有限,整个网络的连贯性也被打断:支线窗口需要重排,枢纽选择将倾向希腊、埃及、塞浦路斯等替代节点;对以色列的进出口则可能更多依赖转运与第三国安排,时间成本与不确定性抬升。

但市场从来不缺“局部受益者”。土耳其本土航运与物流企业,在政策与舆论的同向风里,天然获得溢价地位:他们更了解本地监管与窗口,更有能力在港口、陆侧与海侧之间迅速补位。区域性承运人若能快速调整班轮图、增强与上游制造业和下游分销网络的黏性,将在东地中海内生长出更厚的护城河。问题在于,这种“地域红利”是建立在“区域割裂”之上的——对全球玩家来说,这就是复杂度成本。

红海阴影与全球机动:船队弹性如何对冲地缘变量

红海风险未解,改道好望角仍是大部分东西向主干线的“二选一”。这重塑了整个行业的时间几何:单航次拉长、设备周转变慢、舱位紧张在周期性的波峰阶段被放大。按理说,这利好运价,但现实并非单维:一方面,船公司在疫情后积累的调度经验与数字化能力,令他们能够以“滚动修正”的方式快速替换挂靠、重编干支线接口,降低了有效运力损失率;另一方面,货主群体在过去一年内已经“二次适应”,更愿意通过前置拉货、库存冗余与多口岸方案对冲延误。因此,红海的冲击更多体现在“可靠性损耗”——开航、靠泊与到达的偏差变大,供应链的时钟不再精确。可靠性降维,并不总能换来价格升维。

更值得关注的是“二阶效应”。当航线被迫迂回,设备与空箱的空间分布将偏离常态,某些港口会出现局部“缺箱”,而另一些则“堆箱”。当土耳其-以色列窗口关闭、美国对中资船司加税同时落地,网络的多重扰动叠加,船公司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吨位拼图”:把不受限的船投向受限市场,把受限的船迁往压力较小的区域;把敏感货转给第三国承运或通过第三国口岸“跳板”。这类操作对大型公司是“日常”,但对中型与区域性公司则是“极限拉伸”:运力越小,调度的选择面越窄,边际成本越高。

图片

运价不会被单一政策推着走,但可靠性与成本结构正在改写

判断未来数月的价格中枢,不可忽视三个变量:一是需求端——美国与欧洲的消费、库存周期是否同步修复;二是供给端——新船交付高峰与旧船拆解的节奏;三是港口与内陆的劳动市场——罢工、加班禁令、铁路与卡车的运力弹性。政策性附加费与区域封锁更多是改变“谁能运、走哪儿走、花多少合规成本”的问题,而不直接决定“市场平均价”。换言之,税费本身不会成为推升行情的主引擎,但它放大了传统驱动因素的波动:库存一旦补周期开启,价格上行斜率将更陡;港口一旦拥堵,恢复所需时间更长。

贸易流向的再编程:亚洲-欧洲走强,北美走弱

自美方开启新一轮关税-限制组合拳以来,美中之间的货量显著降温;与此同时,亚洲-欧洲的航段在最近一个月录得两位数的同比增长。这不是偶然,而是供应链“避险”的自然结果:当北美方向的不确定性上升,欧洲作为“相对可预期”的需求池,对亚洲出货形成吸引力。此外,部分面向北美的订单通过墨西哥、加拿大进行“第三国路径”的规避,改变了边境口岸、铁路走廊与海侧挂靠的负载分布。这种“绕行”不是零成本:边检、海关规则与陆侧瓶颈,会把看似节省的箱下费用转化为时间与管理成本。这进一步证明,运费只是交易的一部分,运输从来就是企业的战略工具而非单纯成本中心。

谁在获益,谁在买单:本土玩家与全球巨头的此消彼长

在欧美与土耳其的合规环境中,本土或区域性承运人更容易灵活操作政策红线,得以在局部市场放大份额;大型国际承运人,特别是拥有多元股权、复杂船队来源与广泛网络连接的联盟成员,面对的不是单一市场的逆风,而是跨市场的协同难题:一处合规调整,牵动多处时刻表;一家客户的舱位转移,可能让多个支线失衡。与此同时,拥有“中立”船旗与干净股权结构的租船公司,将看到其船舶的议价力上升,租金出现“合规溢价”;反之,受限船舶的商业半径收缩,租期与用途被动受限。

业内人士指出,船公司决策层应当把运输当作“资产配置”,而不是“采购项”。

对船公司而言:把船队切割为“合规子集”,实现运力的“可编程配置”。提前布局换旗、重注资与股权透明化,建立“干净吨位池”,以应对差异化征收与港口准入门槛。

其次重写长期租船与舱位协议,在合同中加入“政策变更”触发条款与费用传导机制,避免政策突发导致的单方亏损。第三,投资数字化网络孪生与动态仿真,把红海、土以通道、北美新增关税等情景装入模型,做周度级滚动调度而非月度级慢响应。第四,深化与本地码头、铁路与卡车企业的协同,建立“多口岸、多走廊”的冗余路径,提升在区域封锁下的服务连续性。最好,关注“设备经济学”,建立更精细的空箱回流与堆场策略,预防政策叠加期的设备错配放大损失。

而对货主与进口商来讲,将运输从“比价采购”升级为“风险组合”。与承运人、NVOCC及3PL共建“政策雷达”,通过多承运人、多口岸与多运输方式的组合,降低单点暴露。第二、在合同中明确附加费与政策性成本的传导规则,引入指数化定价与盯市条款,避免黑天鹅时被动挨打。第三,调整库存边界,适度前置补货;在北美方向审慎评估通过加拿大、墨西哥绕行的真实全链成本,避免“表面便宜、系统更贵”的幻觉。第四,为关键货品设计“时效-成本-合规”的三维决策框架,分层选择直航、中转或陆侧跨境组合。

对投资者与金融机构而言,首先要关注“合规溢价”如何在租船市场定价,适时布局拥有干净旗与低制裁风险资产的租家。其次,将合规与地缘风险纳入航运企业的估值模型,调高管理团队的执行力与应变能力权重。第三,对港口与内陆基础设施资产,偏向具备多式联运与多走廊转换能力的标的。

图片

接下来看什么:运价、可靠性与节拍

短期内,行业资深人士认为,更可能看到的是“可靠性持续磨损、成本结构抬升、运价弹性上移但非线性爆发”的格局。若欧美需求在年底前出现阶段性回暖,叠加红海绕行维持、美国新政落地与东地中海持续分裂,东西向主干线的高位震荡会延续,运价或出现结构性分化:合规难度高、设备回流慢的航段上行更显著;港口与内陆瓶颈轻的航段相对稳健。

真正的不确定性,来自劳动与港口层面——一旦关键港口出现罢工或节假日后的积压放大,网络的“脆性点”将被迅速放大;同理,如果新船大批量交付而需求未能同步释放,价格上行空间会被供给端对冲。政策是边界、地缘是噪音、供需仍是底层。区别在于,今天的供需,必须在政策与地缘搭好的笼子里起舞。

图片

以弹性为甲,以策略为矛

更客观的说,当前航运业正从“规模竞赛”转入“弹性竞赛”。谁能在合规边界内最快地重编网络、重配吨位、重写合同,谁就能把政策性摩擦变成竞争力的护城河。对船公司而言,船队不再只是由吨位与设计航速定义的资产,而是一个随时可以按合规与市场双维重组的“模块化系统”;对货主而言,运输不再只是从A到B的成本,而是企业韧性与现金流安全的关键变量。

最新一轮来自美国的限制、土耳其的封锁与红海的阴影,共同把行业推向一个“被动选边”的新常态。好消息是,航运业有一项历经周期检验的能力——机动。通过船队弹性、网络再设计与合同创新,行业完全有可能把这场外部冲击的直接价格效应“熨平”。坏消息是,这种“熨平”并非免费:它要以更高的运营成本、更复杂的执行与略低的可靠性为代价。

所以,在可预见的未来,行业的关键命题不再是“运价涨还是跌”,而是“你是否有足够的选项”。拥有选项,意味着在政策收紧时仍能履约,在客户转向时仍能接住,在网络卡顿时仍能绕开。这,才是在一个被地缘与政策支配的时代里,真正的护身符。

来源:航运星球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025-85511250 / 85511260 / 85511275

传真:025-85567816

邮箱:896556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