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士基集装箱化50年:一场险些夭折的押注,成就今日航运传奇

2025-09-08

50年前,马士基的集装箱化构想因高昂的投资成本、薄弱的基础设施以及关键航线贸易失衡而饱受内部质疑,甚至被评估为“极不可行”而建议放弃。1969年董事会会议上,“是否已错失良机”的战略分歧尤为激烈,马士基·迈克-凯尼·穆勒最终在“全力投入”与“彻底退出”之间做出了历史性抉择。从1973年首艘蓝色集装箱船扬帆起航,到七芒星成为全球航运的信仰图腾,再到船队从零艘扩张至逾700艘的全球化布局,马士基将一个50年前不被看好的项目铸就为公司最核心的业务板块。

集装箱运输作为航运史上一个重要变革,目前已经成为马士基的核心业务板块。然而,50年前,这一历史性转折几乎未能实现。20世纪70年代,马士基一份内部报告曾明确指出,集装箱船项目风险过高,极不可行。事实上,该报告甚至直接建议公司不要进入这个陌生而未知的市场。

然而,从马士基创始人阿诺德·彼得·穆勒( A.P. Møller)手中接棒的第二代领导人马士基·迈克-凯尼·穆勒(Mærsk Mc-Kinney Møller)最终仍毅然决然地投资建造了第一艘蓝色集装箱船——这一决策不仅改变了公司命运,更让这抹“马士基蓝”成为全球航运业最具辨识度的标志。

“不被看好”的开端:马士基入局集装箱50年

尽管最终迈出了关键一步,但马士基进入集装箱领域的决策并非一蹴而就。据马士基集团负责梳理和解读公司百年发展历程的历史学家夏洛特·安德森(Charlotte Andersen)介绍,公司直到1970年才正式启动对集装箱市场的研究。他表示:“当时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不建议进入,理由有三:投资规模过大、全球配套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以及关键航线尤其是美国航线存在严重的贸易失衡:进口远多于出口,导致空箱回流成本高昂。”

如今,正是马士基正式进入集装箱业务的第五十个年头。这项当年饱受质疑的“冒险之举”,如今已成为公司最核心、最具标志性的业务板块。

1969年董事会会议:揭示激烈战略分歧

 

凭借对马士基内部档案的独家访问权限,夏洛特·安德森近期深入研究了公司进军集装箱行业的决策过程。在那些尘封的文件中,她揭示了20世纪60年代末航运业面对“集装箱”这一革命性发明时的普遍困惑与战略分歧。她指出:“当时行业正处于剧烈震荡之中,一些公司,如Sealand和日本邮船(NYK)已迅速拥抱这一变革,率先投入运营。而马士基则选择了观望与审慎评估。”

这些历史记录不仅还原了决策背后的复杂考量,也凸显了马士基·迈克-凯尼·穆勒(Mærsk Mc-Kinney Møller)在重重疑虑中力推转型的远见与魄力——正是这一决定,将一个“不被看好的项目”最终塑造为全球航运的行业标准。

马士基·迈克-凯尼·穆勒(Mærsk Mc-Kinney Møller)在1969年的一次董事会会议上坦言:“事实上,竞争对手早已开始运营集装箱船。或许我们已经太迟了。当时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全力加入,要么彻底放弃。”

尽管马士基·穆勒对集装箱船的前景持开放态度,但他向董事会明确强调:这一重大战略转型必须建立在全体一致同意的基础之上,不容分歧。

三年后,随着1972年竞争对手的加速布局带来的巨大压力,马士基终于成立了一个新的内部“紧急项目组”(crash committee),全力评估集装箱化路径。这一次,决策层毫无犹豫认为,集装箱是未来航运的必然方向。最终一致通过,正式进军集装箱运输市场。

首艘集装箱船的诞生

 

20世纪70年代,是塑造今日马士基面貌的关键十年。

1973年,马士基集团正式成立“马士基集装箱航运公司”(Maersk Container Line),由伊布·克鲁斯(Ib Kruse)领导,并立即启动了九艘全新集装箱船的建造计划。1975年9月,马士基首艘集装箱船“艾德里安·马士基”号(Adrian Maersk)从美国东海岸的伊丽莎白港启航,船上装载了385个集装箱。然而,直到1986年,马士基集装箱业务才与传统的普通货运部门完成全面整合。夏洛特·安德森指出:“到那时,公司已彻底转型为一家集装箱货运企业。在此期间,马士基又新增了33艘全集装箱或半集装箱船,并在所运营的全球航线上投入巨资,全面升级码头、装卸设备等基础设施,以适配集装箱运输体系。”

蓝色船体上的七芒星:信仰与传承

 

在1970年代,除了迎来首艘集装箱船,马士基还确立了其全球最具辨识度的品牌标志之一——船体与烟囱上的七芒星。

这颗星的渊源可追溯至1886年。当时,创始人彼得·马士基·穆勒( Peter Mærsk Møller)的夫人在远洋航行中突发重病。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这位船长向苍天祈祷,恳求妻子康复,并祈求一个来自上天的“信号”——一颗出现在灰暗阴云之上的星星。

后来,他在写给妻子的信中深情回忆:“烟囱上的这颗小星,正是为了纪念那个夜晚。当时我心情沉重、焦虑不安,祈求上主听见我的祷告,并以一颗星辰作为回应。”

这颗七芒星自此成为马士基家族精神的象征,并在1970年代被正式确立为公司统一标识,镶嵌在每一艘蓝底白星的集装箱巨轮之上,航行于世界各大洋。

对马士基而言,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更是一个历史性转折点。它不仅象征冷战结束,也打开了东欧与全球市场的连接之门,为集装箱运输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90年,马士基业务覆盖约40个国家;十年之后,这一数字已跃升至超过100个。全球化浪潮推动公司迅速扩张。

 

如今,A.P. 穆勒-马士基(A.P. Moller-Maersk)运营着一支由超过700艘集装箱船组成的庞大船队,其中自有船舶接近400艘,构建起覆盖全球的高效物流网络。

从当年“是否该上船”的犹豫,到如今引领行业,马士基用半个世纪的坚定转型,书写了一段关于远见、勇气与传承的集装箱航运史。

图片

 马士基第二代领导人Mærsk Mc-Kinney Møller

来源:航贸瞭望塔

所有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规转载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