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这个市场翻倍!中国引领了增长点
据能源分析机构Lansdowne Moritz最新报告,今年前三季度全球LNG加注销量已超过2024年全年2.6百万吨的纪录,预计全年将达到约400万吨——同比几乎翻倍增长。其中,中国成为当之无愧的最大推动力。
| 亚洲份额接近一半,中国一枝独秀
报告显示,亚洲在全球LNG加注市场的份额已从2024年的45%上升至2025年前三季度的47%。在欧洲拥有更多LNG加注船(23艘对比亚洲13艘)、政策激励更强(如FuelEU Maritime法规)、且价格更低的情况下,亚洲的逆势上升令人瞩目。而这一增长几乎全部来自中国。
2025年,中国的LNG加注量约占全球总量的24%,较去年的16%大幅提升,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LNG燃料消费市场。新加坡和荷兰分列第二、三位,但份额均较去年有所下降。
根据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主任于福林在2025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新闻发布会上的介绍截至2025年9月底,上海港今年共实现LNG加注量56万m³,同比增长72%。
Lansdowne Moritz指出,这一趋势的背后不仅是航运流量集中,更是能源供需结构的特殊性:中国的天然气供应充裕、合同气价低廉,为LNG燃料在港口加注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成本优势。
| 价格优势驱动,“中国模式”崛起
报告分析称,中国LNG加注市场的快速崛起,与其国内天然气市场的“结构性过剩”密切相关。
今年以来,中国管道气进口与国内产量持续上升,但终端消费相对温和,叠加长期LNG合同锁定的大量到港资源,造成市场短期供应充裕。
由于长期合同普遍挂钩Henry Hub或原油价格,过去12个月平均价格比JKM(日本韩国现货指标价)低约3.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MMBtu)。在此背景下,中石油等大型能源公司以略高于JKM的小幅溢价将部分LNG转售至加注市场,既能消化富余资源,又能获得稳健利润。
这种“国内资源—港口加注—国际船东”联动的供应链模式,使中国在2025年形成了全球最具竞争力的LNG加注价格,也吸引了大量国际远洋船舶选择在中国港口进行燃料补给。
不过,报告同时指出,这一优势可能是周期性的,随着市场供需恢复平衡、国际油气价差收窄,中国在全球市场的价格领先地位或将逐渐回归常态。
| 实际需求继续上升,LNG正成为主流选择
截至今年10月初,根据DNV AFI的数据,全球共有788艘具备LNG双燃料能力的船舶投入运营,另有631艘在建,预计到2033年交付。若这些船舶全部以LNG运行,其理论需求量被称为“名义需求”;而实际需求则取决于价格、可获得性与排放政策等多重因素。
2024年,全球LNG船用燃料的“实际需求”仅相当于名义需求的43%。但到了2025年前三季度,这一比例已上升至50%,即在燃料竞争力走弱的情况下,仍有更多船东选择LNG作为主要燃料。
分析人士指出,这体现出两方面趋势:
- 
是政策驱动——FuelEU Maritime等法规正在强化LNG的减排优势;
 - 
是技术惯性——随着LNG加注基础设施完善、操作成本下降,双燃料船舶的实际燃用比例正逐步提高。
 
Lansdowne Moritz预计,随着全球多地新LNG产能陆续上线(包括卡塔尔、美国、莫桑比克等项目),LNG价格有望回落,进一步提升其经济性。同时,传统燃料在碳排放、硫氧化物排放等方面面临更高惩罚性成本,LNG的政策红利将持续放大。
报告指出,在名义需求持续增长的同时,实际需求比例将继续上升。到2030年,LNG加注市场有望成为全球清洁船用燃料领域的“第一曲线”。
所有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