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散货市场的悖论:中国铁矿石进口需求之谜
今年干散货市场正面临一个重大悖论:中国在本土市场环境不利的情况下,仍存在较大的铁矿石进口需求。船舶经纪公司Intermodal在其最新周报中表示:“当前干散货市场中,一个更有趣的悖论正在中国钢铁产业链上演。表面上看,该行业承受着压力:今年前三季度粗钢产量低于去年水平,需求仍受房地产市场疲软和基础设施支出放缓的制约。表观消费量下降速度更快,且中国政府仍在推动钢厂遵守产量上限,以避免新一轮恶性价格竞争。然而,在这背后,铁矿石进口量依然强劲,港口库存持续攀升,好望角型散货船在巴西-中国及澳大利亚-中国航线上的业务量充足。问题在于,为何在钢铁生产明显未处于扩张模式的情况下,铁矿石贸易仍能保持如此良好的态势。
Intermodal研究部门负责人Yiannis Parganas先生表示:“部分答案在于铁矿石本身质量的悄然变化。近二十年来,市场一直围绕着理论上62%铁含量的标准货物构建体系,但该规格已不再反映实际的远洋贸易情况。曾经铁含量轻松达到62%的澳大利亚旗舰混合矿,如今已降至约60.8%,而铁含量在60-61%区间的中品位矿粉现在主导着中国的海运和港口贸易。价格报告机构已通过推出61%铁含量基准并重新设定关键指数来回应这一变化,这其实是对更深层次转变的正式认可——如今每运输一吨铁矿石,其铁含量比过去更低,杂质更多。对生产商而言,这种变化部分源于地质因素,部分源于经济因素。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和巴西的大型矿床已开采多年,现在产出的原矿自然品位更低,且硅、铝、磷等杂质含量更高。矿商们没有选择投入巨额资金将所有矿石升级回传统高品位规格,而是选择以略低的铁含量进行混矿和运输,尤其是在买家更关注标价而非炉效最大化的情况下。这种格局催生了一波更契合资源基础实际情况的中品位货物。”
Parganas先生补充道:“从中国方面来看,钢厂对这一环境的应对方式对航运至关重要。在下游需求疲软且官方政策仍抑制过度产出的背景下,钢铁企业利润微薄且定价权有限。在此情况下,许多钢厂刻意降低铁矿石原料的品质等级,拼凑‘足够好’的矿料混合,而非追求优质原料。铁含量较低的矿粉、含高硅铝的矿石,以及国内精矿的作用日益凸显,都是这一趋势的体现。关键不在于从高炉中榨取最后一个百分点的产能,而在于控制现金成本。问题在于,低品位矿石会带来实际损耗:每吨矿石含铁量减少、脉石增多,意味着要生产相同数量的铁水,需要处理、烧结和熔炼更多原料。额外的炉渣需要更多熔剂和能源,而更高的杂质负荷迫使钢厂为相同的钢铁产量付出更多努力。从纯粹的航运角度来看,这正是表观矛盾开始化解的地方:当平均每吨矿石的品质下降时,维持高炉运转所需的矿石吨数不会与粗钢产量一对一地同步下降。即使官方钢铁产量略有下降,矿石进口量仍可保持每月超1亿吨,港口库存也能重建,这与结构性走弱的钢铁市场并不矛盾。对船东和租家而言,这种‘品质效应’是一个低调却重要的支撑因素。中国钢铁产量略有下降,但每吨产出消耗的矿石量大幅增加,这对来自澳大利亚和巴西的长途铁矿石需求形成了有力拉动。向中品位基准的转变、Pilbara关键矿种的降级以及更大折扣低品位矿粉的兴起,都指向同一个方向:需要运输更大的实物量,才能向中国钢厂交付相同的铁单位。这有助于解释为何尽管钢铁市场趋弱且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疲软的新闻屡见不鲜,铁矿石流量仍保持强劲,好望角型散货船板块的利用率也维持在较高水平。”
Intermodal的分析师总结道:“展望未来,只要以下三个条件持续成立,这种动态将继续成为干散货市场的关键支撑支柱。中国政策继续对钢铁产量设限但不压制,矿商持续运输略低品位的产品而非大力投资扭转品质趋势,钢厂仍愿意选择更廉价的矿石并依靠混矿和选矿来实现生产效益。若上述条件满足,铁矿石铁含量的下降就不仅是技术细节,更是铁矿石市场乃至好望角型散货船贸易看似比钢铁头条数据所传达的更具韧性的关键原因。”
所有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