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港口的装卸费为何涨不动?
在全球范围内,港口装卸费的上调往往是对成本上涨、通胀加剧及竞争格局重塑的直接反应。但回看中国港口——绿色、智能的投入不断加大,人工成本不断上涨,但装卸费却并没有应声上涨,反而常被列入降费的首要名单之中。
安通杯全球港航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作者:姜敬添
“首当其冲”的中国港口
2024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明确要将物流费用作为经济运行重要控制项。
拆开来看,在整个物流环节中,从货主到车队,再到港口和船公司,货主作为外贸出口的主体,车队是盈利微薄的个人,船公司大多数属于外企,几乎都不可能被列入到管控范围中。而港口作为央国企,港口装卸费作为物流链条的一环,又被外界认为具有天然的垄断性,上市公司盈利状况良好,因此每次一提降费,“最先受到伤害”的都是港口行业。2017年,国家发改委就针对性地对港口进行反垄断审查,随后沿海港口进行了一轮降费。
但事实上,这当中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港口是垄断性的行业,二是港口盈利水平高,说明收费高。
装卸费水平起点不高
以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口上海港为例,20尺重箱的装卸费仅528元,40尺是792元。实际与船公司的结算中,还涉及折扣,这也就意味着最终入账的装卸费必定低于上述公示价格。除了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能够有所例外,其它沿海港口都基本与上海港处于同一费率区间。
纵观全世界,除了东南亚新兴地区收费较低外,中国香港地区、釜山、杰贝阿里等较为成熟的市场,港口装卸费都高于中国港口,而美国的港口市场更是独一档的存在。以马士基伊丽莎白码头为例,2024年集装箱装卸费为921美元/TEU,2025年则上涨至1079美元/TEU,也就是说一年之中费率上浮17%。对于海外港口运营商来说,每年保持定期的,与成本上升和通胀相符的费率调整,以抵消运营成本已是常规操作。
为什么中国港口“涨不动”?
除了装卸费在全世界处于低位外,中国港口也并不具有天然垄断性,五大港口群都如此。
在环渤海港口群,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都拥有重叠的腹地,因此货主仍可以自由地选择出货港口;在长三角地区,同时拥有远洋班轮航线最密集的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在珠三角港口群,仅深圳港口内部就有盐田港和蛇口港的竞争,还包括广州港和香港港口也在其中,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
即使装卸费处于低位,各港口群是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但装卸费想要“保持定期上涨”,对于中国港口来说,也是很难复制的路线,港口圈(ID:gangkouquan)认为,中国港口目前暂时没有大幅上调装卸费的空间。
首先,诚如上文所言,降低物流成本已成为社会共识。一方面,政府希望通过降低物流费用来支持制造业、外贸企业;另一方面,过快或过高地上调装卸费,有可能被解读为“物流成本倒逼产业”,从而引发监管关注。
其次,港口装卸费属于“市场调节价”,竞争仍激烈。在收费性质上,港口作业包干费等装卸费项目被归入“市场调节价”范畴。也就是说,虽不由政府直接定价,但港口企业仍需考虑市场供需、客户议价、竞争态势。
这意味着如果一家港口提升装卸费,另一家港口可能通过价格战抢夺箱量,要利润还是要箱量是一个两难的选择。省级港口集团的整合减少了相邻港口之间的竞争,但却催生了省级港口集团之间的箱量比拼,航线竞争,这事实上削弱了港口提价的勇气和空间。
一旦流量出现转移,对港口而言,损失的可能远超“提价带来的每箱增益”。因此,许多港口宁愿维持费率稳定,甚至打价格战降低费用,也不愿冒“流量跑掉”的风险。
涨价也要“师出有名”
2021年,在航运业大赚红利的背景下,宁波舟山港集团曾率先宣布装卸费上调10%。随后,上海港、厦门港、青岛港等也有跟进,说明港口提价并非“禁区”。然而,各港提价幅度有限、频率较低,这恰恰反映出提价路径被压缩。这也意味着港口未来若想提价,需要具备几个前提:一是港口具备独特服务能力或市场地位;二是客户转移难度高;三是政策环境支持、政府允许适度上涨。
港口圈认为,虽然装卸费“涨不动”是一个较为悲观的现实,但是硬币的另一面仍有其它的思路:或许港口未来的竞争焦点将从“装卸费率”转向“服务价值”。换句话说,港口不能再把希望仅寄托在“每箱多收多少钱”,而是通过港口群内资源整合、集疏运一体化、与内陆物流、供应链服务绑定,增强自身议价能力、减少单一港口间的价格竞争,提供差异化服务,创造额外议价空间。
所有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