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26 | 编辑:E航网 | 阅读:574 | 分享: |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作者简介
一、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及其背景
二、21世纪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演进
理论上,市场经济内在关系是由供给和需求构成的,供给必须以需求为目标,需求必须依赖供给,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0]。供给学派提出的供给侧政策和凯恩斯主义提出的需求管理虽然强调的重点不同,但均是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抓手[11]。实践中,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也不是各自独立运行的,政策当局根据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变化,有侧重地运用供给侧和需求侧手段,引导需求与供给达到匹配与平衡。一个经济体在进行宏观调控时的基本方法都是从需求端和供给端着手,而当一个经济体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时,供给与需求之间作用途径的不同决定了在不同阶段二者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不同。可见,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存在同时进行、动态协同的关系。事实上,我国在供需两侧的宏观经济治理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宏观经济治理各有侧重,呈现动态协同的关系[12]。21世纪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导向处于不断演变之中,从供给政策和需求政策角度来看,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三、新发展格局下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态协同关系分析
————
①“两头在外”指的是原材料和产品销售市场在国外、中间生产加工环节在国内的经济循环模式。
②2019 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额占比达 7.46%,仅比2015 年增加了 2.13 个百分点。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国家统计局只公布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额的累计同比数据,因而采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替代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额,并采用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额的累计同比数据换算得到各年度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额。
③2019 年第四季度投资和消费对 GDP 增长累计同比贡献率达到 89.00%,其中消费累计同比贡献率达到 57.8%。2015要2019 年,消费年平均累计同比贡献率高达63.34%。
————
四、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态协同面临的关键问题
————
①2019 年 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分“三步走”,着力破解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
————
五、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态协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45.
[2]黄群慧.从当前经济形势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N].学习时报,2020-07-24(A6).
[3]徐朝阳,白艳,王韡.要素市场化改革与供需结构错配[J].经济研究,2020(2):20-35.
[4]高敏雪.国民经济核算与供给侧宏观经济观察[J].统计研究,2020(2):15-25.
[5]颜色,郭凯明,杭静.需求结构变迁、产业结构转型和生产率提高[J].经济研究,2018(12):83-96.
[6]郑江淮,宋建,张玉昌,等.中国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进展评估[J].中国工业经济,2018(6):24-42.
[7]刘哲希,陈彦斌.“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潜在增速测算——兼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J].改革,2020(10):33-49.
[8]牛志伟,邹昭晞,卫平东.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变化与中国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选择[J].改革,2020(12):28-47.
[9]JUN Z. Investment, 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4,14(5): 713-734.
[10]马晓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途径[N].南京日报,2018-08-01(A11).
[11]BON R. Comparative stability analysis of demand-side and supply-side input-output model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1986, 2(2): 231-235.
[12]欧阳志刚,彭方平.双轮驱动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共同趋势与相依周期[J].经济研究,2018(4):32-46.
[13]黄新华,马万里.从需求侧管理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变迁中的路径依赖[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9(5):53-58.
[14]张杰,金岳.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演进、战略价值与改革突破口[J].改革,2020(9):15-26.
[15]孙长荣.国有企业的管理与改革[J].改革与战略,2004(2):108-110.
[16]郭凯明,王藤桥.基础设施投资对产业结构转型和生产率提高的影响[J].世界经济,2019(11):51-73.
[17]王勇,沈仲凯.禀赋结构、收入不平等与产业升级[J].经济学(季刊),2018(2):801-824.
[18]秦荣生.我国经济治理应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N].人民政协报,2019-12-17(5).
[19]徐奇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如何理解和构建[J].金融论坛,2020(9):3-9.
[20]叶林祥,李实,罗楚亮.行业垄断、所有制与企业工资收入差距——基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1(4):26-36.
[21]杨继东,杨其静.制度环境、投资结构与产业升级[J].世界经济,2020(11):52-77.
[22]HENDREN N. Knowledge of future job loss and implications for unemployment insuranc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7, 107(7): 1778-1823.
[23]杨继军.刘易斯转折点、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与中国经济内外再平衡[J].财贸经济,2015(10):45-58.
[24]黄群慧.以更深层次改革推动构建完整内需体系[N].经济日报,2020-10-27(A1).
[25]FISHER J D, et al. Estimating the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using the distributions of income, consumption and wealth[Z]. Working Papers, 2019.
[26]董志勇,赵晨晓.“新医改”十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就、困境与路径选择[J].改革,2020(9):149-159.
[27]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48-54.
[28]郭凯明,潘珊,颜色.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20(3):63-80.
[29]李晓华.面向智慧社会的“新基建”及其政策取向[J].改革,2020(5):34-48.
(来源:《改革》2021年第3期)
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 | 长按关注
来源: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
电话:025-85511250 / 85511260 / 85511275
传真:025-85567816
邮箱:896556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