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网

资讯

以史为鉴,警钟长鸣!窥视日本百年造船史,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本文拟以日本造船业的发展为主线,并以此为切入点,一窥日本海上力量在明治维新伊始至今的变迁,以史为鉴诠释“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

让我们从另一角度纪念“9.18国耻日”,缅怀先烈,奋发图强......

德川幕府末期

幕府末代海军用

荷兰技术支持建造的风帆战舰

德川幕府锁国前去南洋贸易的朱印船

早在德川幕府执行锁国政策的时代,日本就一直有部分知识精英们通过与荷兰人的交流,获得了被称为“兰学”的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成果。

在清朝打输了鸦片战争之后,幕府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海防力量羸弱。在效率不高的情况下,通过与荷兰的合作获得了一些近代的海防与海军技术。

甚至在美国海船抵达日本的第二年,就造出了首艘19世纪早期标准的风帆战舰。

美国黑船来航(1853)

从1853-1854年美国黑船两度深入东京湾、敲开日本的国门开始,建立起近代化的工业与海军,跻身列强之林,就成了日本不断努力而尝试的终极目标。

而作为尝试的必然途径,日本的现代造船业就在这样血与火交织的动荡中悄然诞生。

幕府彻底倒台前夕,日本已经通过荷兰引进了大批近代海军设备与教材。

日本海军建军思想起源于幕府末期的开放海防论。

日本的《海国兵谈》中说:“海国须拥有与其相称的武备,海国既有易遭外敌入侵的弱点,也有易御敌于国门之外的优势……为防御外敌入侵,就要靠水战,这是日本国防之关键。”

江田岛海军学院(1857)

法国工程师督造中的横须贺制铁所(1865)

19世纪60年代日本首艘国产蒸汽军舰

明治元年(1868年)观舰式

早在幕府末期,日本近代造船业就已初具规模,如1856年建立的长崎造船所、1865年的横须贺制铁所、1866年的石川岛造船所,为造船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幕府晚期的海军,开始装备速射炮与蒸汽动力,在规模上也远超同时代的大部分亚洲国家规模。

加上地方上还有比较重视海军的萨摩藩,也自己搞了一套比较独立的海军体系。

在明治维新到来前,日本已经完成了海军近代化的学前班准备。

江南制造总局(1867)

福建船政总局(1869)

值得一提的是,与日本开始发展现代造船业差不多同时,清政府也兴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企业,中国近代造船业由此起步。

但在重重阻力之下,造船业发展缓慢。

平远号(1896)

秋津洲(1894)

以至于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就算当时中国造船业的最高水平之作——近海防御铁甲舰“平远”号已经服役了6年之久,不仅后继无人,而且在技术上已经完全落后于日本于1894年完工的“秋津洲”号防护巡洋舰。

明治维新时期

日本的首艘铁甲舰购自法国

19世纪70年代引进自英国的早期铁甲舰

甲午战争中的旗舰松岛号购自法国

日本国造的首艘无畏舰 萨摩号(1910)

著名的三笠号前无畏舰购买自英国

三笠舰桥之图

明治时代的三菱长崎造船所

明治时代的三菱长崎造船所

造船奖励法

1868-1869年的倒幕运动与大政奉还,标志着日本幕府统治的结束。

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则以原来的萨摩海军人才为班底,组建大体上效仿英国皇家海军的近代军事力量。

1870年日本向美英等国派出了18名学生。东乡平八郎就是其中之一。

坪井航三、山本权兵卫等留学生成了日本海军的中坚力量。

除了自主探索外,日本造船也在同时期还得到了法国、英国的帮助。

1902年,英日同盟成立,英国向日本转让了大量造船技术,推动了日本造船业的进步。

英日同盟宣言

1910年,日本从英国购入金刚号战列舰,并接收了其全部设计图纸。

金刚号战列舰(1913)

三菱长崎造船厂

建造中的山风号【初代山风】(1911)

结合此前设计建造萨摩级、河内级战列舰的经验,日本下至驱逐舰、潜艇,上至战列舰的完善军舰设计建造体系已经成熟,金刚级也成为了日本海军最后一级从海外购置的军舰。

民船的国产化相对较晚,到20年代,日本仍须向美国订购船只以改进提升相关技术水平。

川崎神户造船厂中的伊势号(1916)

三菱长崎造船厂中的日向号(1916)

尽管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但此时的日本已经基本建立了完整的造船工业体系,成为了世界造船业中举足轻重的力量。

参加过青岛战役的 若宫号水上飞机母舰

正在接收英国舰载战斗机的日本海军

在一战开始后,又迅速引进了当时才出现不久的水上飞机。

在1914年的青岛战役中,这些新装备成为了日本海军封锁青岛及周边水域的主力军。

日本作为英国的盟友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在战后夺取了德国在青岛的海军基地。

1914年9月5日,日本的水上机母舰"若宫"号发起了世界上第一次海航攻击,重创德国的"东亚巡洋舰战队",日本根据"凡尔赛条约"获得了德国的部分领地,包括马里亚纳群岛和马绍尔群岛。

日本海军正式走向了世界。

一战时期,由于战时经济的繁荣,日本造船业飞速发展。

1913年,日本的海运船舶总吨位为151万吨,居世界第5位;

1920年为284万吨,居第3位。

日本海军工厂利用购买外国舰艇研究和改进的办法发展日本的制造能力。

从1880年开始,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日本由开始的只能制造小型鱼雷艇发展到能制造出大型战列舰的能力。

1905年建造的"萨摩"号百分之八十的部件来自于国外,而到了1910年,"河内"号只有百分之二十的部件需要靠进口。

预算表

华盛顿海军会议(1921)

伦敦海军会议参会代表(1930.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后果,使列强达成在一定时间内限制相互间军备竞赛的共识,签订了《华盛顿海军条约》、《伦敦海军条约》等条约,使日本造船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日本在国际航运市场面临着英、美的激烈竞争,市场萎缩,航运业收入剧减,使得造船业订单锐减。

为了缓解造船业的不利处境,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补助措施,如提供贷款补贴,禁止进口国外船舶,逐步淘汰落后产能等,推动了民用造船业的复苏。

二战前后的日本海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时,日本的现役军人31万,随着战争的扩大,现役军人的数量不断增加。

到1945年已达到719万人。

战争末期,征兵的年龄从19岁直到45岁,十数万大学生也成了士兵,尽管如此,兵源仍然不足,所以在朝鲜、台湾也实行了征兵制。

图为海军入团式。

1942年10月,海军的手旗训练。

图为海军发射鱼雷训练。

图为海军舰炮训练。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侵略野心的膨胀,日本不顾条约规定,提出了第一次舰艇补充计划,重启美日军备竞赛,并于1936年退出第二次伦敦裁军会议,提出了庞大的造舰计划。

条约时代结束了,日本造船工业在政府的扶植下逐步走出困境,并被日益增长的海军订单所充实,但造船业等重工业也由此被绑上日本军国主义的战车。

进入无条约时代,日本肆无忌惮地扩充海军,造船业彻底沦为军工业的附庸。

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日本帝国迅速扩张。

出于未来准备战争以及保障海上交通线运量的需要,货运船舶的需求量进一步拓展,1936年之后4000吨上下的货运船的建造量激增,各造船所的实际收入也呈指数型快速增长;且因为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海运业的船舶需求量还有持续上升的趋势。

当然这批船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也被强行征用,作为维持海上运输线的重要力量而为军工体系服务。

海军在同期亦提出了预算达12亿日元的第四次舰艇补充计划,日本参加偷袭珍珠港的6艘航母中,除去《华盛顿海军条约》中所规定的赤城、加贺二舰外,剩下的4舰苍龙、飞龙、翔鹤、瑞鹤均是在无条约时代入役的新锐力量,她们是日本造船业最终成熟的象征,也是日本造船界的骄傲。

三菱长崎造船所

三号船坞入渠的大洋丸号货轮

吴海军造船厂中的苍龙号(1938)

横须贺海军工厂即将下水的翔鹤号(1939.5)

狭雾、天雾(1941)

古鹰、伊笠号(1941)

演习中的第六驱逐舰队(1941)

议会议员参观摩耶号(1940)

但是,日本与美国的综合国力差距,并不是这几十年的努力能够追平的。

即使对外扩张后日本在朝鲜和中国等地接收或兴建了一批造船厂、即使日本在1935年的船坞拥有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就1941年末开战时的状况来看,美国的造船能力超过日本的三倍以上,这个差距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还会进一步拉大到4-5倍。

日本海军零式战斗机

 日本联合舰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母舰可是太平洋战争中的决定性力量,日本正是因为拥有庞大的航空母舰战队,才有底气与美国开战。

日本海军偷袭美军珍珠港

如果说9.18是中国的耻辱日,

那12.17则是美国的耻辱日。

让我们从日本的海军实力看一看是什么支撑着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

山本五十六(1884年4月4日—1943年4月18日),原名高野五十六,日本帝国海军大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偷袭美军珍珠港和发动中途岛海战的谋划者。

日本海军航母实力

主力航母是日军作战的主力,排水量大,舰载机多,是构成日本航战队的中坚力量,共11艘。

日本海军主力航母

轻型航母介于主力航母和改装航母之间,有一定作战能力,但是受限于航速、排水量、舰载机数量等因素,一般都只担任掩护侧翼的任务,无法胜任主攻,共4艘。

日本海军轻型航母

改装航母是由大型邮轮、商船等其他舰船改装而来,从图上也能明显看出,都是在旧船上多加了一层飞机起降的甲板,比较简陋。

改装航母一般只能承担训练和运输任务,基本上没有前线作战能力,共8艘。

日本海军改装航母

日本造船业的发展也折射出日本的近代化与其对外侵略扩张之间的密切关系,即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军国主义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为扩张服务的造船业等重工业。

从明治维新初期的百废待兴,到二战前的世界第三大海军强国、第二大航运船舶拥有国,日本的海上力量可以说在本国造船业的支撑下,一步步在侵略扩张中走向了实力的顶峰,却又因为扩张的失败而走向终结。

日本投降仪式

(密苏里号战列舰1945)

二战后的日本海上自卫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败的日本被美军占领,旧日本军队遭到解散,而新制订的日本宪法也禁止日本拥有所谓的“军备武力”。

于是从1868年明治天皇登基以来,象征着日本帝国命脉的旧日本帝国海军,在1945年走入历史。

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正式向同盟国宣布接受波茨坦宣言的停战条件——无条件投降。

8月28日,盟军最高司令部开始占领并接管日本。

在9月2日,日本外务大臣重光葵代表日本,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军密苏里号战列舰上向盟军签署投降书 ;

同日盟军最高司令部对日军下达第一号指令,命令其解除武装。

后来由于客观的需要,日本在1948年得到美军许可,成立战后第一支海上警备兵力——海上保安厅(Maritime Safety Agency of Japan,JMSA)。

二战后用于扫雷工作的日本舰艇

所为的“海上警备队”

“海上警备队”最初的战舰,为美国租借

1951年,美国召开会议,以日本承认放弃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地区的情况下,承认日本领土和领海的主权,签署了《美日安全保障条约》、《旧金山和约》,使日本海军力量得到迅速恢复。

日本国内抓住时机,通过了《自卫队法》和〈防卫厅设置法〉,成立了海上自卫队,拥有了一只总兵力一万五千余人、舰艇150多艘和若干飞机组成的自卫舰队,加快了重整军备的步伐。

在冷战时代,日本是美国西太平洋战略架构下的重要成员,并一步步扩充自己的军备实力。

1959年,日本海自第一种攻击型驱逐舰

——1800吨的村雨级问世

而后续,日本搭乘美国的科技列车,顺利的拥有了导弹驱逐舰。

高波,旗风,太刀风,朝雾,高月等自产导弹驱逐舰也陆续推出。

冷战末期,看到了未来海军发展趋势的日本海军开始着手自己的宙斯盾舰。

也因此,日本成为美国以外第一个拥有装备宙斯盾系统的舰艇的国家。

在二战前象征主力舰名字的“金刚”,第一次出现在了海自的舰艇上。

“爱宕”级驱逐舰

为了维持日本的非战宪法,日本将本级舰仍称之为“护卫舰”,其理由是舰上并没有装置对地攻击性的战斧巡航导弹。

冷战结束后,日本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断将海上防卫的区域扩大,防卫战略已发生了质的改变,谋求成为军事大国。

建设一支独立自主的军事力量,一直是日本追求的方向。

2007年,日本将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对陆海空军进行改编,海军被要求提高周边海域的防卫能力,建立情报和通信系统,建立一只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联合作战能力的海上力量。

2010年,海自的又一新舰,秋月级导弹驱逐舰下水。

虽然日本对外宣称其为“护卫舰”,实际上已经达到了“驱逐舰”的标准。

“摩耶”级驱逐舰

摩耶级驱逐舰是未来我国的

 055型驱逐舰在西太平洋最大的敌手。

继两艘日向级直升机驱逐舰之后,日本再次研发出云级直升机驱逐舰,将取代两艘白根级直升机驱逐舰。首舰于2010年完成防卫预算下拨,二号舰在2012年完成防卫预算下拨。

首舰于2013年8月6日下水,依照日本古国而命名为出云号。

现代海上自卫队“加贺”号

二战日本帝国海军“加贺”号

2015年8月27日下午14时,日本海上自卫队最新型准航母在横滨船厂正式下水。

该舰被命名为“加贺”号。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这艘“加贺”号航空母舰的尺寸,已经和二战期间日本的“加贺”级航空母舰相当。

日本的野心真的会就此止步?

和平宪法的框架真的能限制住这只海上厉犬?

这值得我们深思!

日本海上自卫队

日本海上自卫队

经过多年发展,日本海军目前拥有四万五千余名士兵,各种主战舰艇一百五十艘,分成十二个护卫队,总吨位达到了近十二万吨。

日本海军还有岸基航空兵部队,装备多架美国进口的新型战机,已具备了远洋作战能力,成为一只新兴的强大海上力量。

中日海军军备对比图

作为日本的近邻,我们一定要对日本的扩张保持高度的警惕,不断建设我们自己的强大海上保卫力量,防止这个邻国重走军国主义的老路。

日本右翼势力参拜靖国神社

毕竟,这个国家是一个崇尚武力,不讲道义的国家!

END

来源:船机帮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025-85511250 / 85511260 / 85511275

传真:025-85567816

邮箱:896556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