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网

资讯

反转!贝森特:美国不再考虑对华加征100%关税


NEWS

 

2025年10月26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吉隆坡中美经贸磋商后公开表示,美方“不再考虑”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这一表态与特朗普此前威胁加征关税的强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全球市场对中美贸易战走向的密切关注。

 

关税48小时反转

 

10月11日,特朗普因中国加强稀土出口管制而愤怒,指示贝森特研究对华加征100%关税的方案,试图通过施压迫使中国让步。

 

这一威胁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波动,美股期货、大宗商品价格应声下跌。

 

然而,仅48小时后,贝森特在福克斯商业频道采访中却语无伦次,暗示“100%关税不一定会发生”,并强调“中美沟通渠道已重新开放”。

 

10月26日,吉隆坡磋商结束后,贝森特明确宣布“不再考虑加征100%关税”,称双方达成“非常实质性的框架协议”。

 

 

这一反转的直接诱因是中国反制措施的精准性:通过稀土出口“逐案审批”制度,中国控制了全球高科技供应链的“命脉”,而美国企业已因关税成本激增、通胀压力加剧而苦不堪言。

 

 

美国的三重困境与战略妥协

 

  • 经济压力:美国加税成本转嫁至消费者

    美国若加征100%关税,中国商品价格将翻倍,直接推高美国通胀率。美联储数据显示,2025年美国核心CPI已因前期关税上涨至3.8%,若再加税,中期选举前可能引发民众对执政党的强烈不满。德迅等物流企业的裁员潮也反映出贸易萎缩对美国经济的冲击。

     

 

  • 政治博弈:国会反华势力与现实利益的拉锯
    尽管国会山仍排队审议多项反华法案,但贝森特作为财政部长,需平衡农业州(依赖中国大豆市场)与制造业州(受关税冲击)的利益。特朗普的“关税大棒”虽能迎合部分选民,却难以承受企业外迁、股市暴跌的代价。

 

 

  • 中国反制:稀土与市场优势的“非对称博弈”
    中国通过稀土出口管制、扩大欧盟市场合作等手段,构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链依赖。美国若彻底脱钩,将面临半导体、新能源等关键领域的技术断供风险。贝森特承认,中国反制措施“精准而有力”,迫使美国重新评估成本收益。

 

 

中美博弈进入“换道竞速”

 

专业人士指出,贝森特的“不再考虑”并非贸易战的终结,而是美国从“极限施压”转向“长期消耗”的战略调整。

 

美国虽暂停加税,但加速推进了对华关键软件出口管制、印太经济框架等非关税壁垒,试图通过规则制定权锁死中国高端制造升级路径。

 

同时美国联合欧盟、日韩构建“不含中国”的半导体、新能源产业链,德迅等物流企业的裁员潮部分源于订单向东南亚、墨西哥转移。

 

 

贝森特的表态暂缓了贸易战的全面升级,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核心是科技霸权与制度优势之争,关税仅是表象。即使暂停加税,美国仍可能通过金融制裁、舆论战等手段施压。

 

中国需继续强化稀土、新能源等领域的战略资源控制力,同时通过“一带一路”扩大朋友圈,将美国单边主义逼入“孤立陷阱”。

 

正如外交部所言:“美方不要以为通过关税威胁就能迫使中国让步,这不是与中国打交道的正确方式。”

 

 

结语

 

贝森特的表态,标志着中美贸易战从“热战”进入“相持阶段”。美国虽因现实压力按下暂停键,但并未放弃遏制中国的战略目标。

 

对中国而言,这既是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窗口期,也是突破技术封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期。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唯有保持战略定力、强化核心能力,方能在全球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EPS国际物流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025-85511250 / 85511260 / 85511275

传真:025-85567816

邮箱:896556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