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网

资讯

海事行政处罚越来越重!“以罚代管”征兆渐显……


 

海事行政处罚,作为维护航运秩序、捍卫海员权益的坚固盾牌,理应闪耀着公正与关怀的光芒。

然而,近年来,一股不容忽视的创收化暗流正悄然侵蚀着这一制度的初衷,将海员们推向了更为艰难的职业深渊。这一现象,不仅触动了社会的敏感神经,更呼唤着我们深入剖析、共同反思。

 

在可以统计的现实航运业中,部分海事行政处罚已悄然蜕变,成为“以罚代管”的代名词。罚款金额与违法行为的实际危害之间,似乎已失去了应有的关联。例如,2025年4月,一艘轮船因锚球悬挂位置的微小瑕疵,竟被处以高达3.9万元的罚款,船长和大副的证书还被扣留三个月。而根据《海上海事行政处罚规定》的裁量基准,此类违规行为的罚款上限本应为2万元,实际处罚却远超这一界限,令人咋舌。

 

江苏海事局2024年的数据更是揭示了问题的严峻性。该局年均处理的违法案件高达2000余起,而一些船员为了免去长途跋涉缴纳罚款的辛劳,不得不求助于“黄牛”,结果却陷入了罚款金额翻倍的泥潭。

这种畸形的罚款制度,不仅加重了船员的经济负担,更助长了“黄牛”行业的嚣张气焰,严重扰乱了海事执法的正常秩序。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海事执法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滥用问题日益凸显,“同案不同罚”的现象屡见不鲜。

两艘吨位、违规情况相近的船舶,可能因执法人员的不同而面临截然不同的罚款金额。

这种执法标准的不统一,让船员们感到无所适从,对海事行政处罚的公信力产生了严重质疑。

 

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在于地方财政压力对海事部门产生的创收冲动。尽管《罚没财物管理办法》明文规定“执法经费不得与罚没收入挂钩”,但部分地方财政对海事部门罚没收入的依赖,却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这种创收倾向。

以广东省某渔业船舶为例,因多项违规被罚款13.8万元,这一金额竟占企业年度利润的40%,无疑是对企业与船员承受能力的极限考验。

 

海员们本就身处艰苦的工作环境之中,月薪普遍在8000-12000元左右,而单次的高额罚款往往让他们数月的辛勤劳动化为乌有。

此外,罚款还可能对船员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影响,如证书扣分、职业晋升受阻等。在身心双重压力下,海员们的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网络调查显示,海员群体中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频发,亚健康状态更是普遍存在。

 

与此同时,海员职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薪资下调、就业难、培训成本增加等问题接踵而至,使得行业人才流失严重。而国内与国际海事规则的冲突,更是让船员们在工作中如履薄冰,难以找到明确的法律指引。

 

面对这一困境,我们亟需寻找破局之道。制定《海事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实施细则》,明确“情节严重”的量化指标,建立全国统一的海事违法案例库,借助大数据分析实现“同案同罚”,是减少执法人员随意性、提高行政处罚公正性与合理性的有效手段。同时,我们还应加强执法监督机制建设,畅通监督渠道,确保海事行政处罚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开展一场“立法精细化、执法规范化、服务人性化”的三维改革,打破传统的监管思维,构建“监管-服务-发展”良性循环的海事治理新生态。

通过全国海事行政处罚专项审计、将船员满意度纳入海事部门绩效考核指标等措施,从根本上破解“以罚代管”的治理困局,让海事行政处罚回归其保障航运安全、维护海员权益的本源。

 

在这场改革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制度的完善与执行的规范,更要关注海员这一特殊职业群体的感受与需求。

让他们在海上航行中感受到更多的尊重与关怀,不再因不合理的处罚而陷入困境。让海洋航行的征途充满希望与温暖,让海员们的笑容再次绽放在蔚蓝的海洋之上。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025-85511250 / 85511260 / 85511275

传真:025-85567816

邮箱:896556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