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11 | 编辑:李峰 | 阅读:26 | 分享: |
马士基在过去一年往亚洲内部航线里硬生生塞了 10 万 TEU 的运力,现在已经和中远海运只差几个千箱的水平。别小看这个差距,这背后其实是全球集运格局的一次转向。
很多人眼里,跨太平洋、亚欧是“大舞台”。但真要看长期战略,亚洲内部才是真正的兵家必争之地。原因有三:
体量巨大:亚洲内部一年已经跑出 6000 万 TEU,远大于亚欧(2400–2600 万)和跨太平洋(2500–3000 万)。
增速快:东盟 GDP 增速超全球平均,印度制造业崛起,中国进出口结构调整,这些因素让区域航线具备更强的增长弹性。
黏性强:内部贸易频次高,周期短,一旦形成网络黏性,客户切换成本极高。
换句话说,这片市场谁能卡住,未来十年的基础盘就稳了。
马士基没有自己单干,而是拉上赫伯罗特搞“双子星合作”。这一步棋其实很聪明:
摊薄成本:区域航线本身航程短,成本高,马士基单挑不划算,拉赫伯罗特进来能共同分摊。
放大网络:赫伯罗特的区域航线网络+马士基的全球主干线,叠加之后形成枢纽–支线闭环,正中它“端到端物流”的战略盘子。
加速渗透:赫伯罗特在亚洲本来存在感有限,这次几乎翻倍的运力增长,就是借马士基的势切进来。
马士基等于是借区域航线做了一个“门面”,让自己在亚洲的物流闭环更完整。
中远一直是亚洲内部的绝对老大,靠的就是背后中国制造业的出口腹地和庞大客户池。这个优势短期内动摇不了。但现在的问题是:
优势固化:中远更多是“守”,没展现出像马士基一样的网络打法。
客户转移风险:跨国制造业客户越来越倾向找能提供“全球+区域一体化”的服务商,马士基的模式正好契合。
服务差距:内部贸易客户对准班率、航程灵活度、信息化体验要求高,中远在这些方面如果跟不上,份额会慢慢被蚕食。
简单说,中远要守住位置,不仅要靠运力,还要靠服务和网络整合,不然很容易“被动挨打”。
未来十年亚洲内部航线可能涨到 8000 万 TEU,这就不是“分蛋糕”,而是“蛋糕越做越大”。
大玩家(中远、马士基)会抢增量。
区域玩家(比如 PIL)在细分市场跑出 100%+ 的增幅,也说明这盘棋不是只有寡头能玩。
最终的竞争点还是:谁能形成最稳定的网络、最低的单位成本、最高的服务黏性。
马士基这次逼近中远,关键不是那几千 TEU 的差距,而是它 在中远的腹地插旗子。
我个人判断:中远未来必须加快在亚洲内部航线的“物流一体化”升级。因为单纯的运力竞争,中远当然赢;但在客户体验和全球–区域联动上,马士基的打法更像是“超前布局”。
亚洲内部航线才是真正的主战场,而马士基已经不再满足于做“外来客”,它要在中国的家门口撕开口子。接下来几年,这条线的博弈会比亚欧、跨太平洋更精彩。
来源:船事探索
电话:025-85511250 / 85511260 / 85511275
传真:025-85567816
邮箱:896556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