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09 | 编辑:李峰 | 阅读:2580 | 分享: |
在全球能源需求分化的背景下,中国与印度对原油的持续旺盛需求,正为全球油轮运输市场提供坚实支撑。船舶经纪公司 Intermodal 在最新周报中指出,9 月份原油油轮市场显著回升,运价升至近年来高位,显示出强劲动能。
这一走势主要得益于亚洲地区进口量的上升,其中美湾至亚洲的套利航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幅提升了吨海里需求。同时,各国出于补库存和冬季前采购的需要,进一步推动了运输量增长。尽管 OPEC+ 增产步伐趋缓,但产量仍在稳步上升,为市场注入更多货源,而有吸引力的价格也促使中国与印度的炼油企业积极锁定采购。
Intermodal 高级分析师 Nikos Tagoulis 指出,近期需求激增令超大型油轮(VLCC)运力承压。随着询盘数量增加、长航程航次占比上升,可调配船舶数量明显减少。从结构性因素来看,VLCC 船队预计至 2025 年仍将基本维持稳定,但老龄化趋势明显。当前平均船龄约为 13 年,高于历史常态的 10 年,其中约 20% 的运力船龄超过 20 年。与此同时,新船建造进展缓慢,订单与船队规模比仅为 12.3%,远低于历史平均的 18%。
在此背景下,市场普遍关注:眼下的运价高峰究竟是短暂的反弹,还是新一轮上行周期的起点?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深入分析中国与印度两大进口国的需求基本面。
关于中国,Tagoulis 指出,9 月中国原油进口同比增长约 6.5%,主要来源仍为中东,巴西、西非及俄罗斯也贡献显著份额。从经由印尼的进口量变化来看,伊朗原油仍在持续流入市场。不过,在经济增速放缓及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这一增长更多体现为低价环境下的战略性囤油行为,而非由终端消费拉动。这种“价格驱动型”增长令市场对其可持续性存有担忧。
与此同时,中国炼油行业正面临多重压力:产能过剩、成品油需求疲软,以及新能源汽车(NEV)普及和能源结构转型带来的长期冲击,都迫使炼厂被动下调产量。政策层面上,政府正推动行业整合,并强化合规申报要求,小型独立“茶壶”炼厂的盈利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在此背景下,Intermodal 预计中国原油进口增速将逐步放缓,从2025 年的 2% 降至 2026 年的 1%,显示出更趋温和的增长态势。
与中国形成对比,印度的原油需求表现出更强韧性,稳步支撑其炼油业扩张与国内消费复苏。
据印度石油与天然气部(Ministry of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数据显示,8 月份高速柴油(HSD)出口同比增长 23%,夏季整体成品油出口同比上升 15%,主要得益于炼厂加工量提升及乙醇掺混比例提高的政策推动。大量燃料出口流向欧洲市场,以应对冬季能源需求;而随着季风季结束,印度国内燃料消费亦预计将迎来反弹。
9 月,印度原油进口同比增长约 8%,其中约三分之一来自受价格上限限制的俄罗斯原油,为印度炼厂在国内及出口市场上提供了成本优势。其余进口主要来自中东、美国及尼日利亚。但美国持续施压以限制印度采购俄罗斯原油,未来或将影响其进口结构。
政策方面,乙醇掺混计划推进,将汽油中乙醇比例由 12% 提高至 20%,释放更多可供出口的成品油,从而间接支撑原油进口。Intermodal 预计,印度 2025 至 2026 年的原油进口与成品油出口均将保持约 5% 的增长,展现出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稳健需求格局。
总体来看,中印两国均在支撑全球原油运输市场,但需求性质存在明显差异。中国的进口增长更多受战略性储备驱动,这种需求的持续时间仍不确定;而印度则凭借炼厂扩能、政策支持与强劲出口表现,展现出更具韧性的增长动能。
Tagoulis 认为,即便中国需求出现放缓,印度仍有望成为支撑原油油轮市场的关键力量。
来源:海运圈聚焦
电话:025-85511250 / 85511260 / 85511275
传真:025-85567816
邮箱:896556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