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13 | 编辑:李峰 | 阅读:2591 | 分享: |
全球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正式开通,这为中国高端制造、跨境电商、新能源等产业提供了更加快捷、低碳的国际物流选择。那么,在当前国际航运越发直面地缘冲突与关税压力的背景下,“中欧北极快航”的开通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呢?
全球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
正式通航
9月23日凌晨4时30分,“伊斯坦布尔桥”货轮从宁波舟山港北仑港区启程驶往英国弗利克斯托港。船上的4000多个集装箱里装载着价值2亿美元的光伏组件、储能柜与跨境电商货物。按计划,18天后,它将抵达英国弗利克斯托港,完成全球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的首航。“中欧北极快航”取道北极东北航道,经白令海峡,单程18天左右,比传统航线缩短22天。它不仅让宁波、上海、青岛等中国港口,与弗利克斯托、鹿特丹、汉堡等欧洲枢纽港口无缝对接,还实现了东南亚货物和韩国货物的集结转运,增加了亚洲地区整体的对外贸易量。
对此,对外经贸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熊李力分析指出,传统的中欧航线,主要是经过苏伊士运河到达地中海;而北极航线是通过北冰洋连接中国与欧洲,提供了全新的海上通道。当传统航线因为地缘政治、自然灾害,甚至运河拥堵这样的因素受到阻碍时,北极航线可以作为备用或补充,保障中欧之间货物运输的稳定性与连续性,进而增强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促进中欧贸易更加顺畅地进行。
共建“冰上丝绸之路”
取得重要成果
历史上,开辟一条穿越北冰洋的“北方航道”曾是无数探险家的梦想。然而,受限于地理条件和地缘政治因素,直到大约十年前,西方航运界仍普遍认为在2040年甚至2050年前不会出现北极集装箱航运。2017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俄罗斯时首次提出“冰上丝绸之路”的构想。2018年,《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发布,以文件形式提出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白皮书中提到,中国愿依托北极航道的开发利用,与各方共建“冰上丝绸之路”。“中欧北极快航”正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践成果。
中俄海上交通合作
正不断升级
“中欧北极快航”主要经由邻近俄罗斯的北极航道中的东北航道,其正式开通也意味着中俄两国的海上交通合作正在不断升级,为“欧亚大陆桥”运输拓展更丰富的路线。近年来,俄罗斯一再呼吁国际社会合作开发北极地区。今年早些时候,俄罗斯总统普京概述了对北极地区的发展目标,包括将东北航道打造为跨北极运输走廊的核心部分。在9月初举行俄罗斯东方经济论坛上,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将全力推进跨北极运输走廊建设,实现这条北方供应链的24小时全天候运营。有俄罗斯媒体援引俄罗斯驻华大使莫尔古洛夫的话报道称,俄罗斯与中国的这一新合作方向,反映出两国不仅希望扩大北极物流领域的合作,而且还希望协调建立替代传统贸易路线的全球基础设施新支柱。
熊李力表示,俄罗斯拥有北极地区广阔的领土和丰富的资源,也希望通过开发北极地区,推动国内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提升自身在北极事务中的地位。因此,中俄双方在北极开发这一领域上有重大的契合点,都追求通过合作来实现北极地区可持续发展。因此,中俄能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上达成共识,协同推进。
“冰上丝绸之路”
为北极开发提供新范例
实际上,“中欧北极快航”的重要意义并不止在经济领域。近年来,一些国家将北极视作自己的“后花园”,围绕这片国际公共区域展开能源争夺、加强军事部署。美国国防部发布的《2024年北极战略》就宣称,将扩大美国在北极地区的军备能力和监视活动,加大对高科技传感器、雷达系统和一系列军事装备的投入,以确保北极不会成为“战略盲点”。报告还提到,美国及其盟友计划到2030年投入使用250多架能够在北极地区执行行动的先进多用途战机。有分析指出,“冰上丝绸之路”从创意到落地,打破了几乎被领土边界争议、战略武器对峙和油气开发抢夺定义的“北极叙事”,证明了北极完全可以成为人类携手合作、共同发展的热土,而非零和博弈的战场。
熊李力表示,中国推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目的是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合作机遇,推动北极地区繁荣与稳定,具有建设性和普惠性。而美国的“北极战略”更着重于强调,通过强化军事存在,来维护其在北极地区的主导地位。这种做法带有非常明显的对抗性和排他性,与北极地区各国倡导的和平、合作、共同开发的主流理念相悖,本质上反映了两国不同的战略理念与发展逻辑。
来源:长江新闻号
电话:025-85511250 / 85511260 / 85511275
传真:025-85567816
邮箱:896556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