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网

资讯

美国说话的口气变了:愿同中方通过平等、尊重的方式解决分歧


10月25日至26日,中美经贸团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了新一轮经贸磋商。双方围绕延长“对等关税”暂停期、芬太尼合作等关键议题达成基本共识。这一成果不仅给持续震荡的中美经贸关系带来缓和迹象,也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注入稳定剂。
当地时间10月25日至26日,中美两国经贸团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中美经贸磋商。这是10月25日磋商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合影。新华社记者 白雪骐 摄

自今年4月初美国单方面挑起关税战以来,中美经贸关系一波三折。迄今为止,双方已先后开展5轮经贸磋商。在此期间,双方既在关税暂停期等问题上达成一定共识,也时常因美方言行不一而陷入僵局。美方一面表示“寻求对话”,一面却不断对华加码施压:9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将23家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的“实体清单”;10月,美国对中国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近期,美国又重启对华301调查……面对美方的出尔反尔,中国也采取了必要的反制措施,包括暂停进口部分美国大豆、对美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等。这种“边谈边打”的拉锯,既拖延了双方的谈判进程,也放大了全球经贸的不确定性。

 

01. 

此轮磋商,美方措辞为何发生微妙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马来西亚磋商结束后,美方的措辞发生了微妙变化。美方在会谈后表示,“愿同中方通过平等、尊重的方式解决分歧、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这一措辞在此前的4轮磋商中从未出现过。相较于美方过去一贯坚持的“从实力地位出发”的傲慢态度,“平等、尊重”提法的首次出现,预示着美方正在摆正对华交往的姿态,也标志着美方开始公开承认中美关系的对等性,这为中美关系重回正轨提供了必要条件。

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美方态度的转变并非源于其对自身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反省”,而是在面对中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时作出的无奈之举。例如,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的“垄断地位”令美国不得不正视中美合作的必要性;中国在半导体、新能源等产业领域的韧性和创新能力,让美国的单边打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与此同时,由于美国国内通胀压力至今仍未得到有效缓解,美国对“中国制造”的依赖性有增无减。近日,连美国总统特朗普也不得不公开承认“对华高额关税讹诈不可持续”。现实压力是促成美方态度转变的关键因素,他们逐渐意识到,以对抗方式处理中美经贸关系,最终只会伤及自身。

10月24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拍摄的中美经贸磋商举办地默迪卡118大楼(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程一恒 摄

 
02. 

共识能否转化为政策调整,仍有待观察

此次美方措辞的变化无疑释放出积极信号,但中方仍会“听其言观其行”。毕竟,美方时常“说一套做一套”。从单方面加征关税到滥用出口管制,从炒作“中国产能过剩”到挑动“台独”势力,凡此种种,已在中美之间造成严重的“信任赤字”。此次双方经贸团队达成的共识能否转化为美方后续的政策调整,仍有待观察。只有美方切实将“平等、尊重”的承诺落实为具体行动,中美之间才能重新架起信任的桥梁。

稳定的经贸关系是两国人民乃至全世界的共同期盼。中美经济结构高度互补,合作潜力巨大。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和完整产业体系,美国具备技术优势,双方在能源、农业、科技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2024年的数据显示,尽管中美双边贸易额受政治摩擦影响有所波动,但仍保持在6500亿美元以上。这充分说明,中美“脱钩”既不现实也不可行。更重要的是,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中美经贸关系的稳定直接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日前,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依维拉预测,中美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若进一步升级,给全球GDP造成的长期损失可能高达7%。

当前,全球经济正面临地缘冲突、气候变化、人工智能治理等多重挑战,迫切需要中美之间携手合作、共同应对。马来西亚磋商的积极成果,为中美关系带来了难得的暖意。希望美方此次作出的积极表态是端正对华态度的开始,而非权宜之计。历史早已证明: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双方只有真正以平等态度对话、以尊重原则合作,才能找到更多利益交汇点,为两国人民创造更大福祉,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

 

来源:聚焦中国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电话:025-85511250 / 85511260 / 85511275

传真:025-85567816

邮箱:89655699@qq.com